随着高考录取结果的理想间歇公布,一批批考生陆续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学生这时,当心许多考生开始憧憬着美好的理想间歇大学生活。作为高校的学生辅导员老师和学哥学姐却有许多事情要提醒未来的大学生们。 对心理落差要有准备 药学院大一学生丛玉杰马上就升大二了。当心她对记者说:“从高中进入大学,理想间歇最大的学生感觉就是束缚减少了,没有父母管了,当心没有老师管了,理想间歇自由了!学生我觉得自己终于由一个小孩子变成了大人。当心”但是理想间歇,面对这些自由,学生她又不敢滥用,当心因为进入大学,对她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的。在上大学前,小丛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但进入大学,有许多比她更出色的人,所以,刚进入大学时小丛心里弥漫着失落感,但后来就想开了,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其实是很正常的。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大一年级辅导员侯春丽老师说,大学生活环境的变更,确实给新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首先,校园群体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校园前的中学生多是受人尊敬的学习尖子,大学新生须适应这种由出人头地到默默无闻、由高材生到一般学生的转变。其次,进入大学生活前,学生们一般来自于相同的地区,他们对地域差距和贫富差距没有太多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后,这些差距开始凸显出来,并对落后地区和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产生强大的心理刺激。面对这些问题,新生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否则会产生自卑心理,形成人格障碍,不能适应大学生活。 当心自己“理想间歇” 由于考生中学时的直接目标都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所以,当自己的目标实现或接近实现的时候,难免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认为“该轻松了”,不思上进,出现“理想间歇期”,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侯老师认为,大一新生应该确立人生阶段性的目标。进入大学后的目标是什么呢?应该是完善自我,熟悉社会,为将来的工作积累能量。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与小丛同班的刘思源同学说,来到大学,就有机会认识许多不同地方的人,和不同地方的人交朋友,这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和同学相处,也是有学问的啊,那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不断发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不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那将来在社会上是不会有社会适应能力的。
侯老师讲,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来源不同,中学生多在家乡就读,而大学生则来自祖国各地,因此,大学生们在语言、个性、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大学新生在交往过程中要转变交往方式,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了解,相互适应。与中学时期象牙塔式的学习环境相比,大学生活是一个半社会化的生活环境,只有在大学生活环境中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大学新生的社会化过程,才能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章来源:蓝心网
2025-04-19 20:08697人浏览
2025-04-19 19:45473人浏览
2025-04-19 19:441190人浏览
2025-04-19 18:582335人浏览
2025-04-19 18:12454人浏览
2025-04-19 17:361626人浏览
思念如马,一旦别离,便如马蹄不息。这句话描绘了人们对远方之人的深深眷恋。当两人分别之际,都会经历一番难舍难分的情感波折。本文旨在探讨这种浓烈的思念之情,并分享一些抚慰心灵的方法。一、思念之苦当与某人心
记忆精确性,记忆品质之一。是指记忆的内容的正确程度。人们常常由于记忆的不准确,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麻烦。例如,数学公式记错了一点,就可能导致全部计算结果的错误,为了加强记忆的精确性,一方面要集中注意
发挥潜能指的是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才干和潜力。它涵盖了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潜力,包括智力、创造力、领导力、沟通能力等。要更好地发挥潜能,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兴